「中興會堂」由楊卓成建築師進行設計。為省府集會及接待外賓、元首之場所,是中興新村代表性的地標。兩側廂房目前暫供考試院銓敘部保訓處等尚未覓妥辦公廳舍之機關使用,大廳仍為大型會議、公益社教活動、學術或專題演講及藝術文化音樂演出之優質場所,本建築具歷史淵源意義及觀光價值外,其浪漫、典雅之白色建築造型,配以周圍茂盛翠綠龍柏林木,更是令人流連忘返,成為遊客拍照留念的焦點鏡頭。
浪漫與懷舊的記憶載體
中興新村緊鄰樟樹綠色隧道,周圍的牛肉麵、排骨飯與烏梅汁也是旅人到訪必吃美食,儼然使這個區域成為了中興新村的旅遊熱點。在省府治理時期,為了犒賞員工,會堂會播放二輪電影,學生總會在外面等,若電影快放映了而裡面還沒坐滿,就會放人進去看,一天常播三場,票價2塊錢,是當時的「小確幸」。於九o年代,南投市公所也在這規劃觀光馬車,於假日時提供旅客乘坐遊覽,白色的馬車與駿馬,甚至曾協助當地新人擔任迎娶禮車。
莊嚴的對稱線,曾經的升旗歌
中興會堂與中興大操場,依附著虎山坡勢規劃興建,形成會堂在上,操場在下的布局,在操場下方的榕樹群中,仍保留著早年用的升旗台,與蔣公銅像、中興會堂形成完美的對稱結構,看起來依舊宏偉壯麗。此外,中興操場過去也是村內的重要場域,早年省府時期每逢光復節,便會在操場上舉行升旗典禮,晚上還會舉辦煙火晚會,但隨著省府色彩逐漸褪去,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100年後便沒有再舉辦過升旗典禮。也時常作為大型活動的舉辦地點。
等你來挑戰,飛越中興會堂!
在村內五年級生的童年時代,台灣還沒有太多玩具廠商進口塑料玩具,沒有地方可以買玩具,或是沒錢買玩具的孩子們,便會利用生活中可及之物自製玩具,據村內五年級生們分享,他們最常製作的就是風箏,或用竹筷搭配報紙,透過竹筷相接的方式,把風箏做大;或用樹枝搭配隨堂試卷,減輕風箏的重量,始知更容易成風飛翔,但重點都是要讓自己的風箏,飛得比中堂還要高,那是角逐風箏大賽的入門票。如今,村內製作風箏的風氣不再,但到操場放風箏,仍是中興新村的熱門活動,下次來村子放風箏的時候,也挑戰看看讓風箏飛越中興會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