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 CITY

省府花園城市

特色景點

省府日常散策聚落

省府日常散策聚落期許與在地文化共生的深度串聯營造計畫。以中興新村為起點,以創意復生老宅,用熱情點亮地方,挖掘早期省府在地特色,耕耘聚落潛力,找出地域性的文化、飲食記憶、生態豐富性協助深入發展,傳遞地方的文化能量,甚至轉型為品牌。

以中興新村光明里為核心擴散,設立超過10個文化創意品牌示範,以深入漫步的行旅,文化觀光跟地方共生,又以文化行為活絡地方,讓中興新村富含文化特色、純樸、自然的角落,能如陽光般閃亮,如空氣般重要的存在,如水流般長久不息。最終透過媒合串接,活絡聚落文化觀光,創造自由的深度體驗。

可是說屬於中興新村的文化沙龍、是品牌與創意孕育空間,是孵化人文薈萃處,當然也是個好玩的地方。

中創園區主建築

中創園區位於中興新村,佔地2.49公頃,建築設計融合在地環境文化為構想,充分搭配當地地貌外觀,以低碳設計為走向,從規劃階段就導入碳足跡計算,降低建造過程之碳排放量,建築體完全由金屬框架幕牆建造,於外牆設置外遮陽板,兼具藝術、隔熱節能與調光功能;在建築減碳設計方面,結合遮陽、採光照明等設計,增加建築節能效益之作法。

園區內亦設置140千瓦的全臺最大斜角太陽能發電裝置,可提供園區10%照明,成為建築結構結合太陽能光電板的概念典範,於103年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首獎,104年成為全臺首案同時通過鑽石級綠建築及鑽石級智慧建築雙標章之綜合型研發大樓,105年榮獲全球卓越建設獎– 產業類首獎,整體建築透過有效的實施能源管理與節能措施,導入資通訊自動化、空氣品質等監控管理系統,能即時預防故障發生,提高緊急狀況應變能力,是兼具安全、健康、舒適、便利、節能之永續建築。

39號防空洞

位在南投中興新村虎山的山腳下,有一處長達1.5公里的山洞密道,昔日是台灣省政府戰備防空洞(俗稱39號環山防空洞)。民國四十六年台灣省政府從台北疏遷南投中興新村,為應戰備需要,利用虎山建造躲避空襲的地堡,作為戰時的行政指揮中心,軍方還配置防衛團、情報電台等,保衛省府要塞。防空洞內據稱可容納3千多人,防空洞主體沿虎山西麓,毗鄰中興新村環山路開鑿,其出入口從1至39號,因而俗稱為39號防空洞,洞內可容避難人員3000餘人。防空通道除避難作用,內部還有辦公室、會議室及儲糧倉庫、發電機、無線電通訊設備,長時間不擔心食物、飲水,堪稱是省府的作戰堡壘,據說還另有秘道通往他處。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時至今日防空洞因921大地震讓洞內步道受損,封閉至今不再開放,省政府也走入歷史,神秘的防空洞逐漸塵封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中。

921重建紀念公園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將省府辦公廳的建築物震毀,拆除建築物後遺下大片空地。當時的九二一重建會以國際競圖的方式,從35個國家、182件作品中,選出女設計師鄭采和「天井」之作品,並命名為「921重建紀念公園」,在這片空地種植4000株的桂竹林園,象徵希望與重生。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完工後,桂竹因水土不服,不見預期的欣欣向榮,只剩枯竹萎靡存活,公共工程委員會在九十六年一月底忍痛將佔地二公頃的桂竹林全數砍除,在同年五月將公園改植草皮。

有趣的是,竹林砍除後天井概念消逝,反倒讓民眾多了野餐散步遛狗的好去處。

村民以相聚的場景取代了桂竹造景,以歡笑填補天井的空缺,每逢假日紀念公園的大草皮上總能看到許多家庭、朋友相聚、情侶談心。

或許比起華麗高深的建築概念,那樸質的人與人的情感,將九二一的感念想法,一代傳一代不斷的追憶,才是對於當時傷痛的轉化與重生。

虎山藝術館

「虎山藝術館」為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於民國九十五年所創立,位於中興新村旁的虎山山腰處,沿途種植阿勃勒樹,花季時艷黃齊綻猶如熱情的歡迎,坡度平緩可選擇步行或驅車前往。

建築本體有兩層,以玻璃屋頂建造採光良好,一、二層樓各三間展覽室,合計展覽室六間,全年皆有安排茶藝畫展雕塑服飾等藝術展覽與課程,活動豐富多元,並有文化志工隊常駐協助導覽及解說服務,不用擔心聽不懂看不清。館外空地設有大、小舞台不定期舉辦藝術演出與文化市集,每逢假日人潮絡繹不絕。

館內後山有條文學步道,共設置19座文學導覽牌,以作家書寫文學佳句,雕刻於玉石或琉璃上,能沐浴於山林裡,徜徉於人文情懷中,讓人身心俱足,適合親子奔跑放電、情侶約會、全家踏青,感受自然與藝文的饗宴。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前身為臺灣省政府圖書館,最初為便利當時的省府員工使用而設置,民國48年因應全民閱讀風氣興起,轉型而朝公共圖書館服務。民國87年精省後,仍以「公共圖書館」型態對外開放。

民國102年併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融入總館之服務內容及品質,為滿足讀者期待進行空間改善計畫工程,提升軟硬體設施彰顯服務效能,讓整館中西文圖書藏量增至13餘萬多冊,將過往較為陳舊的二三樓閱覽樓層改為明亮通透環境,並增設自助還書分檢機、新書展示架及整體無障礙環境,打造分眾分齡的服務空間,使不同年齡層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覽空間,空間利用更多元,由於中興分館鄰近中興高中,適逢大考期間的星期六日早晨,便可看到莘莘學子排隊等待開館進場,亦是許多草屯中興地區學生的青春回憶。

光華六路囊底路

中興新村以英國新市鎮概念建立,為辦公與住宅合一之田園式行政社區,在社區內巷道規劃大都是彎路或是丁字路為主,其中最為獨特是那有阻止穿越性交通的囊底路設計,能顧及行人安全,還讓生活速度慢下來。

囊底路是參採西方國家都市規劃整體大街廓計畫而來,係指只有一個出入口的路段或活動空間,通常在封閉的一端設有『迴車空間』成為小圓環狀,形狀像是一個囊袋,讓車輛迴轉便利,有效避免因倒車產生的擦撞,尤其每家大門都朝向路,孩子們在圓環裡玩耍,每一戶家人都看得到,發揮守望相助的功能,易形成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濃厚情誼,突顯強烈的社區意識。社區內的住戶,會依個人喜好植花造景,形成美麗的景觀,當繁花盛開時,囊底路的設計,讓原本行到水窮處堵塞的死路,卻成為又一村的花團錦簇,彷彿兜了一圈幸福。

中興新村牌樓

如果您來造訪中興新村,踏入省府路首先見到的便是這座雙十造型的灰色牌樓,以及椰林大道與荷花池。

雖然俗稱為中興牌樓,但其實這可是一座歡迎門,歡迎門古時稱為「山門」,最早源自於佛教,因寺院多築於山林之間,因此稱為山門,而山門又可稱為三門,意指「信心門」、「智慧門」、「慈悲門」,或帶有「智慧」、「慈悲」、「方便」之意,中興新村的這座歡迎門,上頭飄揚著中華民國國旗,令人望去不由想起過往曾經的繁華風光。

中興新村曾是不少台灣公務人員的家,歡迎門同時象徵著「身在公門好修行」,在公部門服務與百姓息息相關,若能盡一己之責為人民著想,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這便是一種修行。

中興新村是昔日台灣省政府的所在地、當時也是最高行政中心,是實施地方自治的表徵,而20世紀末省虛級化後,中興新村雖功能萎縮,人口外流,此門依舊在此屹立不搖,見證著台灣歷史的一頁。

540南投縣南投市省府路

圓環鐘

經過了歡迎門,便來到中興新村入口的圓環,景觀圓環中安置著時鐘基座,白色基座四面皆嵌入時鐘的設計,當年時時刻刻提醒著中興新村內的公務人員與民眾,時光分秒流逝,需競競業業,珍惜時間、把握光陰。

民國1999年9月21日,台灣921大地震時,中興新村經歷了芮氏規模7.3的震度衝擊,圓環時鐘受震後傾斜受損,時間正好停留在凌晨1時47分,這也讓記錄下全台灣驚心動魄瞬間的圓環鐘成了知名的震災景點。 

環繞著圓環鐘是四通八達的馬路,路線呈放射狀,除連結各廳處辦公廳舍,圓環的四個方向也各自通往周邊重要地區,正面對省府大樓,右方通往中興新村、左邊通往草屯鎮,後方則通國道三號南投中興交流道,圓環的設計,內側車須要禮讓外側,主要方便車輛於環內合流,當時是為了紓解交通而做,便利的交通也提高了村內之行政效率。

南投縣南投市省府路

台灣省政府

1950年代初期,政府因應防空疏遷計畫,選定南投縣南投市虎山山麓約二百公頃土地,規劃興建臺灣省政府,打造公教型聚落,並定名中興新村,於1957年6月29日正式遷入。

來到中興新村,經大王椰子、荷花池、圓環,進入帶有勝利之意的上坡V字形單行道,便可見到省府大樓。

省府大樓位於中興新村省府路1號,是中興新村建設的開始,也是第一棟完成的三層樓建築,當時被稱為1號大樓,設計風格屬「類國際式樣」現代建築。大樓面朝西南方向,主要展現「雄鷹展翅」的風格,主體為山字型建築,正面三層樓,兩側為二層,而歷任主席辦公室居於中央後側三樓,左右兩側當時為合署辦公各廳、處,便於儘速聯繫傳達,確保行政效率。

省府大樓過去掌理臺灣全省各縣市鄉鎮的要務,為臺灣現代化重要的推手,並且見證了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為彰顯其歷史價值,2011年南投縣政府將臺灣省政府大樓登錄為縣定古蹟。

540南投縣南投市省府路1號

郵票牆

自1957年起,中興郵局便陪伴著中興新村的居民們,服務著各項郵政業務,在閒適而寧靜的村落,一同度過了省政府的繁華,也一起經歷了轉變後的歲月。

2014年台灣燈會於南投中興新村舉辦,是省虛級化後的村內一大盛事,在主燈區活動區旁配合主辦單位,打造了一面郵票燈牆,這也讓中興郵局成為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擁有郵票花燈的郵局。

此面郵票牆約兩層樓高,上面共有328枚中華民國郵票,所展示的郵票圖案年代橫跨半世紀,見證中華郵政百年歷史,主題包羅萬象,充滿台灣歷史紀錄與特殊自然風景,可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面裝飾牆。

郵票牆上除了以當年度燈會主燈生肖的馬郵票、最具特色的便是台灣相關主題,如大型建設、重要事件、百岳、特有種生物、觀光地標、民俗童玩、小吃等,此外還有故宮古畫郵票、面額只有五角的郵票等,當然也有跟上時代的QR code郵票,豐富的內容值得細細賞玩,而在夜裡,美不勝收的燈牆也有著與白日不同的絢麗,無論日夜皆是遊客不可錯過的景致。

南投縣南投市中學路4號

小興苑

被喻為「中興新村最美的建築」的小興苑,為修澤蘭建築師在1963年為台灣新生報設計,原做為新生報中興新村辦事處。

有著「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譽的修澤蘭建築師,曾獲台灣建築成就獎、十大女傑出青年、傑出建築師獎、建築貢獻獎等。在戰後的臺灣建築界,以復古主義經典作品陽明山中山樓聞名的修澤蘭,是少數臺灣表現主義代表人物。

小興苑建築主體為磚造兩層樓建物,兩側保留紅磚外貌,正面白色矩形搭配著圓型與漩渦的設計,大多數人常誤以為是蝸牛造型,但其實小興苑整座建築是以相機和報紙作為元素而設計的。

帶有彩色玻璃的大圓窗與右上螺旋雕塑為底片膠捲意象,而圓形的大門則是鏡頭,正面擴張的矩形結構就像是展開的報紙,小興苑當時做為台灣新生報中興新村辦事處,建築細節足見設計師巧思。

此處也曾為第一銀行分行,省虛級化後又經幾番轉折,重新整修後於2019年對外開放,展示藝文相關作品與收藏,提供藝文交流活動。

南投縣南投市光華路121號

中興會堂

中興會堂於1959年啟用,是中興新村中最宏偉的建築之一,早年作為省府集會及接待外賓、元首的場所,後來也作為娛樂空間,播放電影供居民觀賞。

中興會堂是西式白色建築,於空軍節啟用,外型設計上曾有一說,是參考當時主力噴射戰機F-84來進行設計,以象徵勝利、起飛。建築外觀上有著流行於19世紀末的橢圓型入口,左右對稱,入口門廊與立面的圓拱、柱廊、山牆大抵為典型西方古典樣式的建築,類似馬薩頂的屋頂、斜坡與牛眼窗,整體建築大氣穩重。

建築物主體原是米黃色,後因年代逐漸褪色,於維護時被誤以為是白色,之後就把中興會堂漆成白色,漸漸地大家就都以為中興會堂是原先便是白色建築。

現在大部分的用途為大型會議、學術或專題演講,藝術文化音樂演出NGO(非政府組織)會議中心。中興會堂身為中興新村代表性地標之一,具歷史意義與觀光價值,於2011年文化部登錄為歷史建築。

南投縣南投市光榮北路1號

臺灣文獻館

臺灣文獻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維護與保存臺灣相關史政文獻的機構,前身為1949臺灣省政府設置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精省後改為現名並成為國史館唯一的附屬機關。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相關史料。

文獻館共有文獻大樓、文物大樓與史蹟大樓。三棟大樓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文物大樓位於園區正中位置,外觀採歐洲文藝復興式建築,史蹟大樓位於園區左側,採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而文獻大樓位於園區入口右側,白牆紅瓦。各自收藏珍貴的重要史料,包括有文稿、手卷、民俗文物以及臺灣的開發史等資訊。

歷史與文化是國家的根本,臺灣文獻館早期作為臺灣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文獻書刊的出版及史志的纂修專責單位,豐富的史料典藏於園區內,現今文獻館致力推廣臺灣歷史文化,使人們接觸並認識臺灣史,將歷史、文化、教育與觀光相結合,除緬懷先哲先賢之卓越貢獻,更有著見賢思齊與傳承之意涵,並期勉國人未來共同創造臺灣歷史綿延流長。

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