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 CITY 省府花園城市 自然人文 虎山步道 位於中興新村後方山麓的名為「虎山」,昔日又名大虎山、大嘯山,其名由來因地勢山形如虎蹲踞,故名為虎山。登山路徑便是虎山步道。虎山步道長約兩公里,入口位於省府大樓後方環山路旁,可選擇產業道路上走至高點,設有可愛的小型運動設施及導覽解說牌,能下瞰整個中興新村、遠眺南投市區,游目騁懷縱目四望,村中的樸質與寧靜盡收眼底。再往前走則是知名雷藏寺,途徑繞至31號倉庫下山,步行時間約兩小時,沿途皆為水泥階梯或平面路徑,坡度起伏不高且指標清楚,山徑樹蔭蔽日,每個間距皆有涼亭等休息處,是個非常宜人舒適的登山健行環境。相傳早年省府選址,便是看中虎山盤據於村中後方,如虎踞般守護,為這省府提供良好屏障。如今,省政府雖走入歷史,虎山以另種方始守護著這片土地,成為地方最愛的後花園。 光榮北路綠色隧道 早年中興新村設立時,參考英國倫敦新市鎮的花園城市概念建立,因此道路系統與行道樹規劃完善,街道兩旁綠樹成蔭,一草一木恣意盎然卻又井然有序,造就許多典雅的綠色隧道,其中最為知名,並與集集綠色隧道能媲美的,便是呈現在您眼前的光榮北路綠色隧道。光榮北路綠色隧道由大樟樹所組成,樟樹樹種終年常綠、樹姿挺拔枝繁葉茂,綠樹成蔭使得即便夏日還能感到涼風習習,整條光榮北路樟樹綠色隧道全長約五百公尺,不管是悠遊漫步其中,或騎著自行車迎風吹拂,感受屬於中興新村的靜謐午後。除了散步賞景外,由於樟樹鬱鬱蔥蔥光線明亮,也是許多婚紗拍攝的首選路段。在這光榮北路,無論清晨到日暮,棵棵常綠挺拔的樟樹,彷彿愛情最堅定的守護,隨著樹影搖曳時光荏苒,給予每對在此拍攝的新人最大的祝福。 楓仔坑步道 楓仔坑步道位於楓仔嶺農路,為楓仔坑沿線路徑,總長約2.66公里,起點位於中興高中後方,沿途柏油路面指標完善,向上往坪頂方向道路可至風水坪,為南投市、中寮鄉及草屯鎮之間的重要聯繫農路。楓仔坑早期因此處楓樹茂生而得名,整條步道生態豐富多元,與虎山步道並列為中興人最常踏青健行的步道,相較於虎山步道而言路面較寬,近期縣府整理鋪設讓道路,每到假日常見攜家帶眷遊憩的遊客到此處爬山健行,鮮少車輛經過,偶見車友騎單車挑戰、跑者自主爬坡鍛鍊。楓仔坑主要為丘陵地形的坑谷,雖談不上崇山峻岭遼闊般的靈氣,卻不失為青山綠水簡單舒服的寧靜,至高點處後能俯瞰南投市區,藍天白雲心曠神怡,早晨運動完下山後,走到消費合作社或第三市場吃早餐,是中興新村許多家庭的童年美好記憶。 五百戶 中興新村最美麗的阿勃勒花以光榮東路二街金城社區(俗稱五百戶)與內轆溪畔周圍,配上休閒椅更有種置身異國的情調,也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朝聖,非常適合假日時帶家中長輩或小朋友來悠然地體驗自然。 白千層 光榮東路一街白千層行道樹,樹齡約50年,白千層係為中大喬木,樹皮褐灰白色,似麟層狀,樹皮去掉一層又有一層,故叫白千層。詳細觀看常有樹中樹、大樹抱小樹等蔚為奇觀。 椰林大道 全長約500公尺的椰林大道,兩側高聳筆直的椰子樹是中興新村的門面,也是臺灣省政府的儀隊,更可說是中興新村的護衛,守護著中興新村無數歲月,無論時局如何變遷,椰林依舊挺立像英姿挺拔的衛兵,歡接遊客的到訪。 省府路─荷花池 進入省府路後,除了一眼便可見到的中興新村歡迎門外,最引人注目莫過於全長約500公尺的迎賓椰林大道及與之相伴的荷花池了。省政府前的荷花池是中部拍攝荷花的熱門景點之一,每到了夏日五、六月間,碧綠的荷葉於池上層層連綿展開,荷花亭亭出水綻放,吸引無數遊人前往賞花、攝影、寫生。漫步於景觀步道,荷花池區塊式設計,使休閒散心的賞花人與花之間更無距離,陽光下荷葉綠意盎然,荷花花瓣微微透光襯托出嬌嫩柔和的粉色,微風徐徐吹來,淡雅香氣便似有若無地迎面而來,帶來些許清涼。迎賓大道兩側之蓮花池,原意為勉勵公務人員作為人民公僕,應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風骨,注重清廉、知恥,秉持著「出淤泥而不染」之信念為民服務。南投縣南投市省府路 中興老茄冬樹 中興新村茄苳老樹位於環山路白千層綠色隧道旁,這棵中興第一樹,高齡360歲的老茄冬,是中興新村最有名的老樹。相傳1955年,奉派前來中部規畫省府疏遷計畫至中興新村的嚴家淦、謝東閔先生等人,正是在這棵茄苳老樹的樹蔭下,商討疏遷方案,選擇出最終的省府地點。老樹樹圍約668公分,根部已長滿了根瘤,樹幹也佈滿了匏伏蕨等寄生。因自然風災、蟲害侵襲,一度樹勢衰落令人擔憂,但在細心照料維護下,讓老邁枝幹上發出新生嫩葉,使得老茄苳樹仍表現出老當益壯的模樣,挺立路旁。茄苳老樹附近的居民們對於這棵陪伴他們走過許多歲月的茄苳老樹依然照護有加,並定期將茄苳老樹的周圍整理乾淨,設立告示牌提醒觀光的遊客們要愛護這棵深具意義的茄苳老樹。歲月匆匆,歷史不斷地翻開新的一頁,而中興茄苳老樹不但見證著此地的過去、現在,更是中興新村未來的守護者。南投縣南投市環山路48號 成源圳 圳,便是灌溉用的水渠,成源圳為南投古圳,全長809公尺,建於1745年清乾隆時期昔日為灌溉內轆、營盤口地區農田而開設,嘉惠附近村庄,昔稱「南投水圳」。水源取自南投市大埤龍眼林溪,故稱大埤。於清光緒時期1887年復建,改稱復源圳,後來又於1890再集資修復災害工程,回稱成源圳。成源圳特色便是它除了是一座供人通行的橋,也是特殊的空中通行水道,位於中正路內轆橋邊的巷內,紅色的拱橋在綠樹間若隱若現。根據南投農田水利會所立碑記,附近農地因成源圳而得利,此圳灌溉面積約190甲地,網狀的灌溉渠道,讓附近居民得以耕種,衣食無缺。1982年成源圳圳頭及導水路因風災嚴重損毀,加上水源短少,因而報廢停用,改由北投新圳第三支圳增設連結水路供水灌溉。至1999年921大地震後,水利會除改善圳路工程外,更結合地方景觀及配合中興新村自由行車道計畫,2003年竣工,使成源圳具備輸水、自行車道、散步等作用之設計,且紅色拱橋美輪美奐,遂成附近地標,並獲選行政院示範工程地點。南投縣南投市中正路93號前